前言
参加工作后感觉到钱是真的难挣。时常见到「只有自己创业才能发财」一类的说法,但说这些话的人大部分是人云亦云,自己并没有实践过。而实操过没有赚到钱的人却又不乐于分享自己的经历,即幸存者偏差。不论从经验还是动机考虑,都很难认为这个观点是成立的。因此,我选择他山之石——「/r/personalfinance」的wiki里有不少内容。详细的指南可能并不适合我国国情,但指导思想是可以化用的。 能够借此对个人理财是个宏大的话题管中窥豹,于我而言算是飞跃式进步了。
说来惭愧,获取了知识后并没有真正实操,总是觉得时间还长。直到看到了按年统计的中国人均寿命,才意识到自己的预期寿命只剩一半。个人的感受暂且不谈,总之我决定实操一下理财,此文与之生焉。
目的
理财的目的每个人都不一样,我目前的目的很明确,在我退休失去经济来源后,能够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平
方法论
/r/personalfinance推崇的方法论叫做「live beyond you means」,
- 通过在收入与开支之间的创造差额,来积累财富
- 积累的财富首先被用于应急储备,确保突然失去收入后不会流落街头
- 剩下的财富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支配,例如消费、投资。
- 在决定投资的财富里,则又按照可投时间、风险等去做资产配置。
这些方法论比较契合我的成长经历,用来做基准并无不妥。
方法
有许多做法可以上述方法论,/r/personalfinance的推荐如下
- 积累财富的重点应该在「控制支出」而非「增长收入」上。理由如下
- 收入的增长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,控制支出则立竿见影。
- 收入提升后消费欲望也经常紧随其后,控制指出则不会对收入产生影响。
- 应急储备的总量以3-6个月总支出为宜
- 用于投资的比例应该随年龄增长而增长。
- 投资优先考虑长期,利用复利的时间效应实现资产增值
我总体上也认同这些方法,
- 我的消费欲望不高,每月能够存下至少50%的收入
- 我已经有了足够的应急储备
- 在可预见的未来里,我没有大额消费的计划,所以我剩下的资产可以悉数用于投资。
- 我可用于投资的资产总量并不低,我也认同复利+时间的做法。
我的计划
我的资产配置打算这么做:
- 70%的低风险、高流动性资产。确保有需要的时候能快速变现。
- 25%的中风险、高流动性资产。这些会是资产增值的主力,非必要不折现
- 5%的高风险、高流动性资产,随便玩玩,用于教学费。
低风险的资产目前放在余额宝里,从使用上等于现金,没什么投资的实感
中高风险的资产我选择的是指数基金。指数基金的买入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,是我狭义理解下的投资,本文的「入市」也是指这个
高风险目前打算玩玩加密货币之类的东西用于交学费。对于这5%的闲钱,我的心态是亏了也无所谓。何况也不可能全亏完。另一种角度,因为风险太高,就算赚了也不可能当作主力。5%算是个合适的比例。不过加密货币门槛有些高,可以以后再做打算。
细节
指数基金我选择了标普500。原因有这些:
- A股表现不佳。
- 沪指10年来一直都在3000点左右震荡,几乎没有上涨的可能性。而其他经济体的指数型基金长期都发生过增长。
- 舆论场中有不少人认为我国的股票市场是畸形的。各中原因目前我还不理解,但在这一点上从众不是最坏的选择,因为我不是天选之子,能从其他人看不到的地方赚钱,所以避开这里也无可非议。
- 我又希望做长线投资,用复利+时间实现财富增值。而诉诸记忆,从A股长期赚到钱的人太少了。
- 标普500
- 标普500指数持股的代表性企业,AMZN,NVDA,MSFT都是其所在行业的第一梯队,我对他们有信心
- 从经验来看,从标普500指数赚到钱的概率更大
投资的方法选择了定投。周期选择了天,这里其实有一些矛盾点:
- 我阅读的书籍「Psychology of Money」提到,按天、按周定投对结果并无太大影响
- 我目前使用的记账软件beancount手工记账,定投周期过短的话对记账有不小的心智负担。
- 我购买的摩根标普500指数(017641)属于DQII型,确认份额有48小时的延迟,赎回则有24小时的延迟。我希望确认份额的时间能够尽快平滑
因为记账而影响投资表现是因噎废食,出于这种考虑我最终还是选择了按天定投。
明日美股交易所开门后,我人生中第一笔投资就将生效。
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,我希望未来的几年内,大国之间能够维持和平;世界范围仍然将发展作为主旋律。
未来几十年后的后,我希望那时的我已经达成我今日投资的目标。
谨以此文记录此刻面对未知忐忑的心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