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便写点流水账

键盘VS纸笔

自从高中毕业以后文字表达能力急剧下降,现在连写有条理的小段(300字以上)文字都要挣扎半天。写博文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:同样的文章,如果是在电脑上写,我会十分烦躁的纠结于标点,选词,句式,打了又改,改了又删,以至于100字写10分钟是家常便饭;而如果选择用纸笔去写,却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宁静感指引着写作的思路,写作的过程也比较一气呵成,用时反而比用电脑要快不少。

是我不适应键盘输入么?我想不是,我打字速度有70WPM,不敢说快但也绝对不慢。 那为什么我用键盘去写东西会这么慢呢?我觉得这可能是一种思维上的不适应,计算机上文字的排版也是标准化的,从左到右,从上到下,字符就被放在一个看不见的格子里,完美的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;人的思维也可以这样标准化么?我想至少我做不到。我享受纸笔带来的松散的规则。虽然是一样的从左到右,从上到下,但我排版出来必定是歪歪扭扭的;同样的一个字符,随耐心等级的变化,可以从工工整整到乱七八糟再到拼音,有一种从规则中诞生但又不拘泥与规则的美感。都说词汇会限制人的思维,我想输入方式也同样。我们的社会时常要求所有人追求一个趋同的,标准化的答案。可是这个标准化的答案真的是每个人所追寻的?还是说是对人的束缚呢?我想以后我要多在纸上写写画画了。

从一首曲子的发散

机缘巧合,发现以前租房附近幼儿园下课的曲子的名字是「いつも何度でも」。可能说「千と千尋の神隠し」的片尾曲会有更多的人知道吧。细听下来,「いつも何度でも」是3/4拍的,俗称圆舞曲。圆舞曲真的好少见,以至于听到一首就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。还有什么圆舞曲?唔,「OCTOPATH TRAVELER」里的舞女「踊子プリムロゼのテーマ」,学者的主题曲「学者サイラスのテーマ」,以及无良夫妻行骗记「狼と香辛料」的OP1「旅の途中」,总觉得圆舞曲很浪漫呢。总之,「//TODO DOWNLOAD」再添一员,等白嫖会员的时候一起下下来。

说到音乐,本地曲库有一种个人文化史的味道:通关了印象深刻的游戏?加上几首被洗脑的OST吧。看完了印象深刻的动漫?加几首被洗脑的OP/ED/OST吧。看了术力口周刊?加几首被前奏吸引到的曲子吧。

音乐的美感来自哪里呢?我觉得可以从时间、空间、乐器三个维度来回答:

  • 从时间轴上说,同一乐器在不同时刻奏出的高低不同的音符,构成旋律;
  • 从空间轴上说,同一乐器在同一时刻奏出的高低不同的音符,构成和弦;
  • 从乐器轴上说,不同乐器在同一时刻奏出的互相配合的旋律,构成和声;

幼时短暂的训练让我拥有了相对音感。这是个挺有用的技能,让我能扒谱。不过在声音污染越来越大的今天,它更多地是个诅咒了:

  • 拆解旋律的过程成了一种不受我的意识干预的本能,当其他人外放时,尽管主观上想去忽略,但大脑却依旧在拆解。意志力在平主观和本能之间被消耗殆尽,完全无法集中。有种意识被强奸的意思。音符狂暴入脑(笑)。
  • 当同时听到两段不相干的旋律时,因为无论以哪一段旋律作为音阶的起点,另一端旋律都会与之冲突,随后脑子开始修正音阶,发现又有冲突,就在这不和谐的音符中开始混乱。

也许在「攻壳机动队」的世界观中,我也是电子脑硬化症患者。不同的是其他人不断拆解组合防壁,而我在不断尝试分解旋律。

贝斯吉他钢琴鼓点,这四大件演绎出来了我所熟知的99.99%的伴奏,编曲可真神奇。纵观我的曲库,这几年里,演奏/Instrumental/Off vocal/Band cover越来越多了,真想学编曲啊,可是什么时候才能有空呢?

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
使用 Hugo 构建
主题 StackJimmy 设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