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在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公共空间。公共空间相比私人空间的特点就是噪音要大得多。要是声源离得远倒也还好,人脑会把 将其视为当成背景音过滤掉;要是声源离得比较近,那就只能被动的听了。
声音里承载了各种各样的信息,公共空间里声音的信息量可以称得上爆炸。而只要你在公共空间开口说话,就必然把无关的信息传达给了无关的人。认真倾听街上的路人的对话,他们谈论自己的生活与过去,对他人和食物的看法。这些东西你关心吗?不关心。从小到大的语言训练让我们的大脑对语言极其敏感,哪怕声音有一丁点像是对话,大脑也会下意识的尝试去解读。对于本来就是对话的声音,则会把对话的语义直接塞给你。这个过程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。每当你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发现,这些信息是直接出现在你脑子里,你根本无法忽略。这种情况下,这些额外的信息已经成为了负担。这还仅仅是声音,比声音信息密度更大的视觉里的所包含的无用信息就更多了。你关心走在你前面的人的走路姿势吗?我反正不关心。
人们将自己期望获取某些信息的权利称为「知情权」,那么对应地,也应该有表达自己不希望获得某些信息的权利。这就是「不知情权」。尊重他人的不知情权,不向他们传递他们不关心的信息。我并不关心某些人的经历,也不关心他们喜欢的音乐是什么,对事物的看法,决策的原因。如果这些人能停止在无意间让我接收到这些信息,那我的生活就省心一点了。
「不知情权」也不是完全不接受外界的信息,只是不接受那些「不关心」的信息。那区分「关心」与「不关心」的标准是什么呢?首先明确一点,这个标准跟要讨论的对象有关。陌生人、朋友和家人的标准肯定不一样。那具体到某一个人,如果他是你的朋友的话,评价他跟其他同样是朋友的人的标准会一样吗?嘛,这就因人而异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