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
近日看着桌子上的各种线材心生烦躁。
- Xbox电源线
- Xbox视频输出线
- Xbox手柄USB连接线
- 笔记本电源线
- 笔记本网线
- 笔记本视频输出线
- 显示器电源线
- 手机充电线(USB-Type C)
- 无线充电板(Nokia DT-903)电源线
- 耳机线
其中电源线和视频输出线目前都没办法拿掉。
不购置其他设备的话,只有Xbox手柄可以装电池用蓝牙代替USB线。电源线和视频输出还没有商用的技术;
DT-903支持Qi标准的无线充电,用Lumia 930的时候感觉很爽,可是新买的手机不支持无线充电,不仅得插新机的充电线,还要保留DT-903的供电。一根线变两根,难受。
想来想去只有换个耳机比较靠谱。从接触智能手机开始我就一直用入耳式的耳机,这么几年下来已经习惯了。入耳式相比其他耳机自带隔音。有时候晚上比较吵,带耳机的效果还不错。我现在的耳机不带主动降噪,在嘈杂的环境里听音乐只能增加音量来掩盖环境声。我不喜欢这样,因为过大的音量会对耳朵造成不可逆的损伤。主动降噪耳机可以利用干涉相消降低环境音,这一点让我比较心痒痒。至于音质什么的我没有要求
使用蓝牙必然会带来延迟;而且蓝牙耳机需要独立供电。考虑到未来是USB Type-C的天下,希望充电接口最好是USB Type-C;支持Qi无线充电可以少带一根线,而且让DT-903物尽其用。
那么基本需求就梳理出来了:
- 蓝牙
- 主动降噪
- 入耳式
加分项:
- USB-Type C的充电接口
- Qi无线充电
几番排除后确定预期目标是WI-1000X。国内电商的评价是好评如潮(4.9/5),而国外电商的评价的平均值较低,而且方差比国内电商的大(4/5)。看了几天评论后实在拿不定主意的我决定去实体店试一试。
上手体验
下班后做地铁来到一家索尼的线下体验店。店面不大,我去的时候只有一名店员在吃饭。虽然面积不大,东西却比较全。有
- 耳机
- 手机
- 随身听
- 相机
- 游戏机
向正在吃饭的店员说了想法后,我被带到耳机的区域体验区。说是体验区,其实就是一张小桌子,摆的是去年发的三款耳机:WI-1000X,WH-1000XM2和WF-1000X。其中WF-1000X被锁起来了的。WH-1000XM2是包耳的蓝牙降噪耳机,不符合需求,可以拿来做对比。
降噪
主动降噪的效果很明显,噪声有比较大的衰减。但是会有一部分声音不能彻底去掉。特别是人声。
开启降噪后会有耳压感,类似飞机起飞过程中耳部内外气压不平衡的感觉,在只带耳机一端的情况下尤为明显
耳机有降噪三种模式:
- 降噪开启
- 环境声
- 降噪关闭
环境声在打开降噪的情况下对一部分外部声音减少降噪的模式。官方给的使用场景是:地铁报站,马路行走。在商场的环境下打开该模式,发现并没有过滤噪音,噪音反而比关闭降噪更大。这时完全无法听清音乐。这个模式给我的感觉是完全没有作用。
WH-1000XM2是包耳式的耳机。有些评论说WI-1000X的降噪效果不如它。但是我实际体验后感觉WI-1000X的降噪效果是要强于WH-1000XM2的。可能这就是入耳式的强项吧。
索尼旗下的耳机都支持通过APP设置一些参数,例如均衡器,蓝牙连接质量等。考虑到实际使用习惯,只会在前几次使用会开启APP,所以APP不能算作加分项。
音质
我的木耳没听出来WI-1000X和WH-1000XM2的区别,反正比我现在的耳机要好。音质我也不是太关心,能听就好。
设备切换
买蓝牙耳机就是为了能在多个设备之间不受线材束缚自由切换。WI-1000X在这里表现极差:切换设备需要长按电源键7秒重启耳机,十分麻烦。
缺点
- 已经7102年了充电口还是Micro-USB。
- 不支持无线充电
- 多设备切换十分麻烦
结论
WI-1000X是个不错的耳机。降噪效果不错。但是其不支持Type-C和多设备切换十分麻烦。考虑耳机是个耐用品,而这些缺点都严重影响体验,所以不打算购买。8月31日的IFA 2018上索尼很可能会发布WI-1000X的继任者。到时候看看新品有没有改进这些缺点吧
其他
店员在引导我完成设备配对后就回去忙自己的事情了。我很喜欢这样的氛围。只有在没有人催促的情况下我才能权衡利弊,做出理性的决定。相比其他地方一个店员「盯着你」的感觉好太多了。希望这样的体验店越来越多。